本文原载《qt电子官网平台》2015年5月6日 温州日报记者 李艺
北京时间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今年新增院士名单,温籍科学家沈志勋成功入选——
沈志勋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凝聚态物理领域顶级科学家。(图片由本人提供)
[温州时光]
不仅是物理才子,还擅长画画
“得知沈志勋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为他高兴!一生中能培养这样的学生,是我作为老师的幸运。”4月30日下午,沈志勋高中班主任林雄说,他已经从沈志勋的中学同学李春兰那里得知了这个喜讯。而这个喜讯,在沈志勋当选为美国院士当天,就已经在他的中学同学圈里传遍。
生于1962年的沈志勋,在温二中度过了自己的中学时光。4月29日中午11点40分多,和沈志勋同在美国的中学同学周敏,在同学群里转发了一个链接,告知大家:7位华人当选今年美国院士,沈同学上榜。
消息传到群里后,很快就传开,同学们相互点赞、祝贺。
“我们都为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同学高兴,他是二中的骄傲,也是温州的骄傲!”说到沈志勋,他的老师和同学们对他有一个统一的印象,就是“聪明,智商高”。
林雄当时教沈志勋数学,他记得有些很难的数学题,沈志勋常常能想出简便的方法算出来,“他思维敏捷,解题速度很快。”
不过,相比数学,林雄说,沈志勋中学时最突出的是物理。如今的沈志勋在凝聚态物理和复杂材料领域研究中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工作,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凝聚态物理领域顶级科学家。回望当年,也是有脉络可循。
当时,教他的物理老师陈立明是温州第一位省级特级教师,他把沈志勋带入了物理的世界,引领他发现科学的快乐,带着他参加各类物理竞赛,并在校级、市级、省级的竞赛中都斩获头名。高考时,沈志勋的物理成绩接近满分……谈及这些,林雄感叹:“陈立明老师有很大功劳,可惜他已经去世,无法分享学生此次当选院士的喜悦。”
在沈志勋同学们的眼中,沈志勋不仅仅是物理才子,他还是一个“很全面的人”。现为市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的戴旭,也是沈志勋在温二中高中班的同学。回忆起沈志勋,他说沈志勋性格开朗,不仅理科好,文科也很好。作为和沈志勋初中即在一个学校的李春兰,对沈志勋的印象则更为具体:“初中时,他就是学校的公众人物,成绩拔尖,也擅长画画,经常看到他在学校出黑板报。后来和沈志勋聊起来才知道,他父亲读过大学,注重教育,沈志勋初中时家里就指导他学习过许国璋英语。学英语,对上世纪70年代我们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是一件很超前的事。”
【qt电子游戏】
美好的回忆,“神奇”的转折
1979年的秋天来临时,顺利考入复旦大学的沈志勋,走进了校园中的恒隆物理楼。谁也不曾想到,这个弱冠少年的名字,会于20多年后在物理学界如雷贯耳。
如今的恒隆物理楼三楼中庭墙面上,悬挂着由多张人像拼贴而成的巨幅海报。这是一幅不带文字的荣誉榜,在榜单上露脸的,均是与复旦物理系大有干系的重要人物。当中最显眼的位置那张和气的笑脸就是沈志勋,“他是从我们系走出的最优秀的本科生之一。”说到沈志勋,复旦物理系的师生们也是难掩自豪。
复旦时光给沈志勋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沈志勋在接受校友刊物《qt电子官网平台》采访时说,在复旦,他遇见很多很好的老师,认识了很多很好的同学,生活也非常丰富。“每逢周末,上海同学纷纷回家,留在宿舍里的外地同学便常常集结起来对弈军棋,住我们对面的是77级的学生,我们一伙,他们一伙,杀得不亦乐乎。”
娱乐归娱乐,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永远是正业。物理楼成为沈志勋在校期间每日逗留的地方。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里,物理系老师们尽力开设出一系列教学实验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沈志勋说,自己对科研的兴趣是在复旦物理系形成的,当时教学实验训练为他打下的良好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会去发现、摸索一些新东西,对我视野的开拓和自信心的培养有非常大的影响。”
本科接近尾声时,恰逢李政道先生组织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来复旦招生,沈志勋参加了考试。
有意思的是,沈志勋笔试并没有通过,然而面试时,考官们发现他的思维空间概念超出常人,于是破格选入。多年后,沈志勋对少年时的朋友褚兆洪讲起这个“神奇”的转折,他自己分析:“思维空间感强得益于自幼学画画。”
被选入CUSPEA后,沈志勋还需申请一所美国大学,需要教授的推荐信。因为本科时成绩优秀,沈志勋没有费什么力气便拿到了物理系谢希德和杨福家等名教授的推荐信。
让沈志勋难忘的是,临近出国前,谢希德先生还专门找到他,提醒他出国前要携带的各类行李,到了异国他乡后的注意事项等等,事无巨细叮嘱了一番,“就像一个家长对子女的叮咛。”
“谢希德先生当时既是大教授,也是校长,对一个普通学生的事情却那么无微不至地关心着,这体现的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也是复旦教给我的精神。”沈志勋说。
【qt电子游戏】
荣誉越来越多,心却越来越单纯
在美国,沈志勋求学、工作、结婚、生女,一步一步,走向了世界物理学科研的顶端。从2000年开始,沈志勋先后获世界超导实验物理界最重要大奖昂纳斯奖、美国能源部代表美国总统颁发的劳伦斯奖、美国物理学会凝聚态领域最高奖Oliver E。Buckley 奖等各项殊荣。谈到自己之所以能够在科研领域取得今天的成绩,沈志勋认为,这得益于“人文的理念和物理学的视野”。
近年,沈志勋虽然因为工作繁忙行色匆匆,也还是抽空回过温州多次。2008年,我市举办的世界温州人大会向他发出邀请,他答应了,却因为临时有事未能成行。“沈志勋近年回温州时,和我们中学同学也会聚聚,大家一起吃吃饭、谈谈天。”李春兰的儿子和沈志勋的女儿年岁相差不大,吃饭时,同学之间聊孩子,聊家庭,气氛融洽。
到了美国后,沈志勋和褚兆洪也时有联系,褚兆洪知道他不少情况:曾任两届美国能源部顾问,和他同一个实验室工作的3个同事都是诺贝尔奖得主……“尽管他很优秀,但他言谈中从不炫耀这些,为人非常非常低调。”
科学家这种谦虚的言行,让人联想到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我终身从事科学研究,最大的发现就是发现科学在上帝面前,不过是儿戏。纵观人类历史,优秀的科学大家往往是谦卑的研究者。他们怀着对自然、科学的崇敬之情不断探索、发现,推进着人类对宇宙、对自然奥秘的认识。
初到美国求学,沈志勋就读的学校是新泽西州州立大学,为了进一步深造,赴美一年后,他开始酝酿着转学。美国几乎所有的名校都向他递来了橄榄枝,经过筛选,他在哈佛和斯坦福之间选择了后者。
1989年,沈志勋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同年留校。如今的他已是斯坦福大学“保罗派格特终身讲席教授”。他还担任了斯坦福Geballe先进材料实验室主任,斯坦福材料和能源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并是SLAC国家实验室的唯一首席科学家。一直关注着沈志勋成长的杨福家教授,后来任复旦大学校长,他在多个公开场合一提及国内培养的最优秀人才,就以沈志勋为例。
在荣誉不断加身的同时,科研之于沈志勋的意义却变得越来越单纯,“科研就是一个让知识变活的过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某件事情的人,这种喜悦很难形容。”
不过让沈志勋最自豪的事,还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这比我自己得奖、发文章还要高兴。”人生仿佛一个圆,步入盛年的他,慢慢成为了和当年悉心培养他的老师们一样的人。
那些最初进入他的科研组的学生们,各自的教育背景是参差不齐的,当他们离开时,都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人才。
从教至今,沈志勋培养了几十名博士和博士后。这些学生已经成为所在专业领域的骨干, 活跃在世界各国的工业、政府和学术界。其中有二十多人成为国际知名大学教授,还有不少人成为国际领先研究机构的骨干。多位学生成为高科技领域成功的企业家。
有人问沈志勋,用什么方法把学生培养得这么好?沈志勋这样回答,其实我只是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真正挖掘自身的价值。我总是拿当年老师对我的态度,来衡量今天我对自己学生的态度。